實施就業扶貧 助力精准脫貧
——關于柞水縣就業扶貧工作的調查
習近平強調,要通過推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打好脫貧攻堅戰。为了全面掌握柞水县就業扶贫工作现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問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爲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提供决策参考,近期对全县就業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形成如下报告。
一、現狀和成效
柞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陝西深度貧困縣,有貧困人口10990戶33143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1649人,占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36%。貧困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10639人、占91%,初中文化程度4719人、占40%,高中文化程度760人、占6%,貧困大學生343人、占2.9%;接受過技能培訓的1003人、占8%,獲得培訓證書的986人、占8%。截至目前已就業7207人、占61%,其中本地就業4815人、占41%,轉移就業2020人、占17%;未就業4444人、占39%,其中有就業意願3840人、創業意願604人。就業扶貧的主要做法:
(一)精准精細建立人口信息。建立了農村貧困勞動力實名制登記數據庫和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自主創業、公益性崗位安置5個數據統計冊,爲5642名有就業創業意願、702名有技能培訓意願、3383名有轉移就業意願、416名自主創業意願、891名有公益崗位安置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建立了個人信息檔案並實行動態管理,爲精准制定就業扶貧措施奠定了基礎。
(二)按需按願開展技能培訓。整合縣農業、教育、扶貧、人社等部門培訓資源,成立了柞水縣扶貧培訓學校和柞水縣職業技能培訓授課團,根據市場用工需求和貧困勞動力的就業願望,全面推行“1+3”培訓模式,截止目前,共舉辦技術技能培訓班121期、培訓7136人次,實現了有意願貧困勞動力培訓全覆蓋。
(三)就近就地開發就業崗位。采取建設就業扶貧基地、開發公益性扶貧崗位、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將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安置在村鎮,目前已開發環衛公益性扶貧崗位222個、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434個、貧困勞動力公益專崗107個、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140個,建設就業扶貧基地9個、安置523人。
(四)多措多方拓寬輸出渠道。以西安、南京爲核心,珠三角、長三角爲補充建立勞務輸出基地;與新疆阿拉爾市、江蘇省盱眙縣、南京市高淳區等對口單位協作,建立勞動力培訓供應基地和就業援助基地;以社會勞務輸出機構爲橋梁,與陝汽等大型國有企業建立了用工企業長期合作夥伴關系。目前已同30余家縣內企業和51家縣外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2017年完成勞動力轉移就業4.8萬人。
(五)線上線下加強服務指導。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就業脫貧作战指挥室,开通了柞水县就業创业、柞水人社、E信通微信平台和柞水縣就業創業QQ群等互聯網平台,在每个村(社区)设立了务工信息发布栏,實現了获取招聘信息不出村、人岗对接不出镇。目前,累計開展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活動18場次,達成就業意向860余人。
二、問題與困難
1.貧困勞動力素質較低,技能培訓質量不高。盡管近年組織開展了一些培訓,但現有貧困勞動力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僅有1003人、獲得培訓證書的僅有986人,培訓的覆蓋面還不夠高。一方面,部分貧困勞動力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沒有就業願景規劃,坐等國家政策扶持,主動參加技能培訓的熱情不高。另一方面,現有的培訓方式講求短平快,培訓周期較短,時間安排上缺乏合理計劃,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滿足不了各層次勞動力人群的需要,貧困勞動力整體素質仍然不高。
2.群衆就業觀念落後,招聘活動签约率不高。雖然每年都針對貧困勞動力組織開展“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活動,但整体签约率不高,就2017年来说,全年开展招聘活動18次,提供就業岗位3238个,但成功签约的僅有1295人,签约率不到40%。有的貧困勞動力“小钱看不上,大钱挣不来”,總想找一份舒服、體面、待遇高的工作;有的貧困勞動力拈轻怕重,自己没有技能,还想少干事,多挣钱,甚至是不干事,只拿钱;有的貧困勞動力,要照顾家中老人和上学子女,只想在家门口就業,不愿出远门务工;还有少数未就業高校毕业贫困生眼高手低,只盯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岗位和国有企业,不愿应聘民营企业岗位。
3.後續保障服務缺位,就業增收穩定性不高。2017年全县貧困勞動力实现就業7207人,其中稳定就業1年以上的1034人、占14%,稳定就業半年以上的3372人、占46%,多数貧困勞動力就業时间在半年以下,导致计划脫貧的群众难以保证其如期实现脫貧,已经脫貧的家庭也会随时返贫,巩固就業脫貧的成果非常困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貧困勞動力家庭负担较重,除了就業增收外,还要负责家中农活以及照顾老人、孩子,一般只能在农閑時才能外出就業;二是貧困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接受教育和自身維權的能力較差,企業爲了追求經濟利益,不願投入過多成本對貧困勞動力進行再培訓,容易被用工單位淘汰;三是人社部門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前的服務保障關心的較多,對就業以後生活、工作上的一些困難幫助不夠、關心不夠。
三、對策及建議
1.推動“三個”轉變,提高培訓質量。一是推動就業培訓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在充分掌握現有貧困勞動力培訓需求和縣內外企業用工需求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縣內現有貧困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人員類別、空閑時間、就業意願等因素,靈活采取“定單”“定崗”“定向”等多種培訓方式和“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培训师资、对象、时间和内容,推動就業培訓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二是推動就業培訓由政府主導型向社會共創型轉變。柞水縣貧困勞動人力人口多、分布散,單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在短期內實現培訓全覆蓋,要通過落實就業培訓“千校行動”、政府購買服務、吸引公益力量參與等方式,鼓勵職業培訓機構與鎮、村(社區)聯手,采取政府集中组织、培訓机构在群众家门口开展培训的模式,提高就業培訓的覆盖率,使貧困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現創業或就近就地轉移就業。三是推動就業培訓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要把培训貧困勞動力的数量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考核方式,转向把接受培训贫困户的满意度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作为考核成效的重要内容。加強對培訓後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跟蹤調查,根據接受培訓農民的轉移率以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的獲取率,對培訓機構進行經費補助或獎勵。
2.堅持“三動”並舉,提高簽約效率。一是堅持宣传发动。以全縣“大走访”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就業政策宣传,针对部分貧困勞動力等、靠、要的思想,开展帮扶谈心活动,打消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思想上转变貧困勞動力的择业、就業观念,使他们由目前所持有的对就業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摆正心态,積極择业、就業。二是堅持示范带动。一方面,要在全县广泛征集就業脫貧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深入挖掘其脫貧经历中的精神内涵,大力倡导“先就業、后择业”的就業观念。另一方面,要把“眼高手低”“拈轻怕重”“挑肥拣瘦”等不良择业现象作为反面典型,公开进行批判,让貧困勞動力学有目标、赶有方向。三是堅持政策促动。全面落实向貧困勞動力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且貧困勞動力与用人单位或劳务派遣公司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每人500元标准,对职介机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介绍貧困勞動力到季节性用工岗位就業、就業期限不少于3个月的,按每人200元标准进行补贴,積極发挥公共就業(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業服务平台的作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有针对性的为貧困勞動力和未就業贫困家庭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業创业贴心服务,促使他们早日实现稳定就業或成功创业。
3.强化“三大”抓手,促进就業带动。一是抓好项目促就業。把吸纳贫困人员就業作为项目论证的重要内容,在谋划、安排和引进重大建设项目时,充分考虑带动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安排一定比例的就業岗位,就近就地安置一批貧困勞動力。特别是对国投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要及早介入,提前与项目主管和建设单位做好对接,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就業意愿,适时召开专场招聘会,推動形成项目建设与贫困人口就業增收双赢局面。二是抓好创业促就業。就業本质上还是一个发展問題,有产业才会有就業,发展产业,才能最终解决贫困人口的就業問題。要以創建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爲契機,圍繞發展“一主两优”脫貧产业、旅游三产服务、“互联网+”等业态,切实落实放管服改革、金融扶持、创业补贴等政策措施,積極培育家庭農場、休閑農莊、民宿酒店、網店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就業增收。三是抓好协作促就業。要積極抢抓西部大開發、秦巴山區扶貧開發、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蘇陝扶貧協作等戰略機遇,進一步鞏固柞水縣與新疆阿拉爾市、江蘇省盱眙縣、南京市高淳區等對口單位的勞務協作關系,主动与对口协作地对接联系,尽快建立完善劳务协作和服务机制,促进貧困勞動力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積極打造“柞水拾棉工”“柞水鑽工”等勞務輸出品牌,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
4.建立“三项”机制,保障稳定就業。一是建立穩崗補貼機制。结合县情实际,出台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交通路费补贴等系列就業稳岗政策,鼓励企业与貧困勞動力规范签订劳动合同,在企业转型或经营困难时少减、缓减和尽量不减貧困勞動力。二是建立穩崗服務機制。積極与劳务输入地人社等部门对接联系,共同建立劳务驿站,加强貧困勞動力跟踪服务,積極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問題,动态掌握就業失业情况。同时,充分发挥四支力量和包扶责任人的作用,重点帮扶外出转移就業人员的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营造和谐稳定的后方环境,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穩崗維權機制。加强对县内各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监督检查,适时跟踪掌握贫困群众上岗、报酬支付、稳定增收等情况,对拖欠贫困人口就業工资的行为进行严查快处。加强对转移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通过开展岗前维权培训、发放维权明白卡、定期发送维权短信等方式向其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咨询和援助,提高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